【台灣醒報記者王鳳羽台北報導】耗費20年,行政院衛生局終於建立了「台灣地區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」,將台灣地區原物料型態或初級加工型態食品分為18類,提供民眾上網查詢食物含有的成分及熱量。食品公會發展研究所博士傅偉光今日在發表會表示,國內慢性疾病患者日漸增加,飲食攝取的營養是一大關鍵,設立該資料庫除了可提供醫學研究,便是希望民眾可作為參考,改善飲食習慣。

傅偉光說,資料庫的建立共分為原料以及食品兩個方向,目前以原料物的資料建立為主。他進一步說明,因為餐廳業者食物的選材不一致,無法由衛生署確切算出食品的熱量,因此偏向由業者自行查詢使用的材料,再逐一加總熱量,並公布給消費者參考。

衛生署表示,資料庫的內容來源,是根據農委會和國立屏東科技學院採集樣品所成立,樣品採集時間具有季節性,因此資料庫會不定期更新。至於營養數的標準,將依據過去採樣的平均值來計算。

國內人口的十大死亡原因多為慢性病,發病原因主要是飲食習性,因此行政院衛生署成立線上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,供民眾試用。衛生署將食品分為18類,目前線上只能查詢穀物類、澱粉類等十大項,蛋類、乳品類等8種食品預計在年底可以上路。

 


arrow
arrow

    richk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